EAC巴黎游学·学员回享 || 巴黎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城?法国又是怎样的一个国家?
这座每周只有35小时工作时间的城市。在周末的傍晚抵达巴黎,整个城市就像是缺少人物和移动物体的精致建筑模型。只有夕阳余晖映照在奥斯曼风格的建筑上缓缓流动的光影。法国各类的国定假日特别多,外加每年30—40天带薪休假。似乎这座城市永远有放不完的假,过不完的节。仅有的几家还营业的餐馆就成了解决晚餐为数不多的选择。餐厅的服务员带有仪式感的礼貌,不免给人一种距离感。
想深入了解一群人、一座城,你先得把脑海中所有的固有印象先放一边。一个标签化的印象,可能就会是你无法透彻、真实地解读想要了解的对象的阻碍。
我们位于圣奥雷诺街的酒店街景
EAC母校的大红门对于初探法国巴黎的我们颇有意味。推开这扇高门,也像是推开了一个欲要探知的世界,视觉与感官的触角随着大门的开启,渐渐地延伸开来……
在法国的学习是在Professor Martinon的”创意文化产业”课程中拉开序幕的。教授丰富的肢体动作与其说是上课,更像是一场音乐会的指挥。课程的前半段就像是古典系的哲学,历史、地理课的综合体,让掺杂在时差中的我们觉得有点迷迷瞪瞪。可是当他忽然把前半截的铺垫搭建联系到下半段犹如现代摇滚乐的内容上,我突然明白,原来这些形而上的思想基础正是不同国家,特别是法国与英美国家文化产业产生巨大差异的底层逻辑,也是不同的发展背景和前进轨迹的支持依据。特别是不同法律渊源中成文法和判例法条件下,文化产业在签订合同时的巨大差异,相对于法式合同的简洁且充分保障性;美国在判例法下,需要事无巨细见诸于文端的小心翼翼,都是与背后的法律保障程度离不开的;
Martinon老师
红色校门前的合影
同样的,在影视市场,从对英美影业的跟风到形成特色鲜明的法国影视文化市场。可以窥见在同样投资10亿美元的基数上,美国会孤注一掷用于一部商业片的投入。而法国则会用这笔钱去投资100部小众化的文艺片。按我的理解,美国市场更像是把投入与票房和广告以及周边等等的收入做对赌,而法国,则是在每个不起眼的文化源头挖掘潜力,扶植小众艺术片市场,而他们的借鉴者韩国,也正是借助这一模式,在文化市场获得巨大的成功。这种模式放低了文化产业的进入门槛,让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能够脱颖而出,成为了一方不会枯竭的文艺地基。
对于德鲁奥拍卖行的参访,又可以窥见法系与英美系拍卖行的不同。特别是法国对于溯源和鉴真,从而为定价、保价等提供依据。相关工作的保守与细致,法律条文的严苛。相较英美系的佳士得、苏富比等充分商业运作中可能出现的虚高价格等等的问题。法系拍卖行规则的严谨也是得到市场认可与信赖原因。而且不走高端路线的德鲁奥,在二级市场上的拍品种类更加宽泛,相关手续也更加简便。更贴近大众的需求。
德鲁奥拍卖行、佳士得拍卖行
对于巴黎人的印象既有带领我们穿梭于巴黎爱乐乐团每个角落的Mr Hondre这样“平凡的大人物”。他并没有巴黎人特有的那种距离感,初次见面,便亲自迎接到门口,和每一个人握手寒暄,就像久未见面的老友。
Mr.Hondre与同学们一一握手
在他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绅士的儒雅、谦恭与平和。作为爱乐乐团第三代掌门人,他对自己职业全身心的投入程度,是让一般人很难企及的。打破阶级与种族的壁垒,用音乐感化和教育更多人。可能学音乐的人,内心世界受到音乐的熏陶,是调柔和宽广的。而拥有普世情怀的崇高人生理念是必须与底层大众紧密相连的,就像这座坐落在巴黎工人区的音乐厅。它高贵的耸立在那里,并不是因为炫耀,而是为了接纳。
美轮美奂的巴黎爱乐音乐厅
Mr.Hondre先生
EAC 2018级学子在爱乐音乐厅露台合影留念
还有在街边小店里的像店员老太太这样的傲气的“小人物”。尽管除了几个英文数字,仅会法语的她全程交易只能靠比划。使得双方的初次接触有点“僵硬”,可是当她无意见看到我衣服上的卡通小猫,忽然变温柔起来,并试图让我明白她也养猫。当我把手机里自家宝贝猫咪的照片给她看,让她顿时乐开了花。结账时,特意给了一个折扣并一个法式拥抱,再加一个法式贴面吻。在极具个性高傲的面具下,能够触动并释放法国人热情的也许就是那么一点点的契合……
漫步巴黎街头,书店、艺廊、古董店、拍卖行、咖啡馆是一路的风景。更有无数的博物馆、音乐厅。行人的脚步在这里最不需要的是“行色匆匆”,你只需驻足,去捕捉被美激荡出的每一丝灵光。“所谓巴黎人,并非出生在巴黎的人,而是在巴黎重生进而脱胎换骨。”吉特里的这句话,在此时令人感触良多!
慵懒的巴黎人似乎不会主动去迎合时代的节奏,但他们又是懂得反思的。就像是课堂中提到的法国与英美各种市场的屡次博弈,他们最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商业道路;在当今快节奏的、个人生活时间被大量剥夺的世界里。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地生活在自己的步调里,释放着对生活极大的热爱。
下午5点后的埃菲尔铁塔草坪前闲躺着的人群、塞纳河的沿岸那些向过往游船挥手致意的人们、即使卢浮宫广场上的那些鸽子,也像具有这座城市基因的人一样,在广场上安逸地踱步……先贤祠里供奉的那些影响这个国家发展最深远的思想者,究竟留给法国的是流淌高卢人血脉中的自由的,充满思辨的,不受约束的傲骨。
塞纳河岸的人群
巴黎就像是一副色彩斑斓的油画。有最阳光明艳的亮色,也有最深灰度的暗调。当下的巴黎,世界的角度似乎更多的被聚焦在它治安问题上。这种被刻意限定的视角,被无限放大,以至于外部世界的人们忽略了她原有的美。所以只有亲身探入过这块土地,才能最真实的领略她的风采。
法国更像是在街边咖啡馆闲坐的人们,当他们用近乎统一地、毫无波澜地面部表情观察着行色匆匆的路人。究竟是世界在观望他们?还是他们在凝视这个世界?似乎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作者 虞莺
— 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2018级学员
— 上海东方广播有限公司
— 资深媒体人,拥有20年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