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新闻组专访-黄壹:艺术是我感知世界的方式

随着2024年第19届意大利拉古纳国际艺术奖的正式启动,EAC校友、导师黄壹被正式邀请为拉古纳国际艺术奖的学术委员。作为独立策展人黄壹引领了一个流动的交汇点,在传统艺术与数字艺术之间,使得两种艺术相辅相成。

 

他多方面的职业生涯——从设计到创业和风险投资——最终形成了连接不同学科、媒体和各种概念的策展愿景。黄壹在加密艺术、NFT艺术和元宇宙出现时迎来了他职业生涯的关键时刻。这股数字风暴不仅席卷了西方,也在中国的一些精细圈子中发出了回声。


黄壹的与众不同之处正是他的策展方法旨在探索“艺术”的构成,他将这一术语进行了剖析和重组,将其视为与观察者视角相关的不断变化的符号。对他来说,艺术不是静态或单一的,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实体,不断地通过与“新”的关系重新定义。这种思维方式在已建立的艺术形式和新兴数字现象之间开启了新的对话,考验着艺术家去拓宽他们的概念边界。

 

“对我来说,艺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它能让我从艺术家们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事实上,黄壹并不认为技术是简单的工具或者障碍,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已经存在的舞台,在此当中,艺术认知必须被重新评估,甚至重新定义。他对传统艺术家提出的尖锐问题既是技术性的,也是哲学性的;它们呼吁更深刻地重新思考艺术将如何在我们日益数字化的平行宇宙中存在。通过这样做,黄壹邀请大家思考关于艺术的未来最显而易见的问题,无论是虚拟的还是有形的。

 

拉古纳新闻组对黄壹进行了采访,

就此了解更多关于

他的策展方法和中国艺术的细微之处。

 

Q1: 你好,黄,谢谢您花时间与我们交谈。你能提供一些洞察你的背景和艺术和策展之旅吗?

黄壹:你好,Len,很荣幸能够受邀参加你的访谈。我早期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上海大学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和广告策划,后毕业于法国EAC艺术文化管理学院,获得了艺术管理硕士学位,今年被学院聘为客座导师。我在做策展人之前做过很多职业,设计师、公司老板、VC基金合伙人、艺术顾问等。大概在5、6年前吧加密艺术异军突起,然后NFT艺术、元宇宙艺术和ChatGPT艺术纷纷登场,新的概念层出不穷,风靡了全球,中国也不例外,这种流行艺术的出现让年轻人为之疯狂,整个中国艺术群体也为之震惊。当时,我认为一场“艺术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艺术史也将要进入一个新的篇章,于是我决定全身心地投身到这场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风暴”中去,成为了一位职业的策展人。幸运的是,我在2022年被韩国光州双年展委任为首届元宇宙艺术展总策展人,我当时定的主题是“2019至今:每一天”,从此,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圈的关注。

 

△ 黄壹在“上善若水”光洲双年展

 

Q2:在中国艺术悠久而多变的历史背景下,你如何看待中国艺术的演变?

黄壹: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这对人类文明来说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这种“厚重”也变成了“沉重的包袱”,我们始终沉浸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无法突破,比如中国画就是以模仿古人,传承古人留下的“艺术遗产”为主,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中国的政治逐渐走向了改革开放,当我们打开国门后,发现世界艺术的形式和风格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年轻的艺术家们纷纷向西方学习,这就引发了中国的现代艺术革命,后人称之为的“85美术新潮”的运动。(85美术新潮,是指1980年代中期中国大陆出现的一种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美术运动)。信息革命的来临,特别是互联网的诞生让世界成为了“地球村”,世界的大门对中国来说才真正的打开,新思想的传播让中国艺术家们的思想更为活跃;同时,VR/AR、区块链技术和AI等新技术的出现,也产生了新的艺术形态,中国80后的艺术家们对此兴奋不已,涌现出了一批数字艺术家,中国艺术也逐渐地与世界艺术融为了一体。

 

Q3:当代艺术以什么方式反映、挑战或背离传统艺术实践?

黄壹:我之前提到过中国历来是个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要挑战传统是不容易的。中国的当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并不仅仅在艺术的风格、类型或材料上,而恰恰在思想上,也就是意识形态上,比如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玄学与科学等,这种观念的冲突和更新才是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不关心传统的美学,甚至是反美学的,它只关心“意识形态”。对传统的道德观、价值观提出质疑,对一切理所当然的事物表示质疑。比如:中国3000多年来一直崇尚儒家思想,接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今天突然你说要质疑它、要挑战它,我认为是不容易的。中国曾经在20世纪初的民国,发动过一次批判传统文化的运动,史称“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先贤”,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结果是除了引进了西方的科学,其它的好像也没什么改变。

 

Q4:你的策展实践和方法连接了传统艺术和数字艺术。我们能深入研究一下你的管理过程吗?

黄壹:我认为“传统艺术”是一个所指,它有不同的能指。对文艺复兴艺术来说,中世纪艺术是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来说,古典艺术是传统艺术;对当代艺术来说,现代艺术是传统艺术。所以所谓的“传统艺术”已成为了一种符号,它代表了过去艺术史上所有出现过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则象征了正在发生的艺术形式,但对于传统艺术家来说有技术壁垒,而ChatGPT的出现可以为传统艺术家打破技术的壁垒,所以技术已不是问题,关键是艺术家认知的问题。我在面对传统艺术家的时候,经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你认不认同人类即将进入到一个数字化的平行世界,也就是我们说的“元宇宙”?你如何让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产生链接?你的作品又如何在虚拟世界中展示?这时当今传统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Q5:你如何看待数字艺术的作用,特别是当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媒介并置时?

黄壹:数字艺术与绘画艺术对于观众来说,是观看方式的不同。传统绘画是要用眼睛去“看”的,比如:现代艺术,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认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通过观看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但数字艺术的观看方式是“体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全方位的“体验”作品,也称“沉浸式艺术”(Immersive Art),通过AR/VR等信息技术为观众打造一个“拟真”的幻象世界。这种艺术形式为什么会出现?,我认为除了信息技术的迅猛的发展以外,我们不能忽略一种当代的文化现象--消费社会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曾经提出:当代社会则是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拟象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地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世界因而变得拟象化了。

 

 

Q6:你如何看待数字艺术的作用,特别是当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媒介并置时?

黄壹:数字艺术与绘画艺术对于观众来说,是观看方式的不同。传统绘画是要用眼睛去“看”的,比如:现代艺术,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于19世纪末提出“有意味的形式”理论。他认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通过观看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但数字艺术的观看方式是“体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式全方位的“体验”作品,也称“沉浸式艺术”(Immersive Art),通过AR/VR等信息技术为观众打造一个“拟真”的幻象世界。这种艺术形式为什么会出现?,我认为除了信息技术的迅猛的发展以外,我们不能忽略一种当代的文化现象--消费社会的文化。后现代主义大师鲍德里亚在他的著作《消费社会》中曾经提出:当代社会则是由大众媒介营造的一个仿真社会,拟象和仿真的东西因为大规模地类型化而取代了真实和原初的东西,世界因而变得拟象化了。

 

Q7:在你的观察中,数字艺术的兴起如何影响了当代中国艺术家所采用的主题和方法?

黄壹:中国的传统当代艺术家就像我之前说的那样,主要年龄集中在60、70后,他们对中国“文革”前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创作的主题大多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和反思。但现在的年轻数字艺术家们,年龄都是80、90后的,他们对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不感兴趣,觉得历史太沉重了,反而对当下的文化更感兴趣,比如:赛博朋克文化、时髦文化等;同时也对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非常痴迷,比如:山海经、汉服文化、儒家文化、禅宗文化和道家文化。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你常常会看到这两种文化的融和,他们将中西方文化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图式非常地具有视觉冲击力,有各种的表现形式:插画艺术、CG艺术、涂鸦艺术等。他们的作品时尚、先锋及科幻,再通过中国的各种的社交媒体进行传播,比如:小红书、微博、抖音及微信群等,表达了“酷”的哲学,形成了年轻人喜爱的流行文化艺术。

 

Q8:随着NFT市场的普及,它如何影响了中国数字艺术的估值和收购?

黄壹:随着全球NFT市场的快速普及与发展,NFT作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资产,为数字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创作、交易方式。但遗憾的是NFT在中国交易是违法的,中国政府明确指出: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一定的潜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所以中国是没有NFT这个说法的,而是称为数字艺术藏品。这两者的主要区别不仅是名称的不同,关键是技术平台不同,现在全球用的是区块链公链;中国数字藏品用的是国内的联盟链,这是本质的区别。但中国数字藏品的APP平台也很多,其中比较活跃的是:鲸探、幻核、灵犀及百度超级链数字藏品,藏家大都是90后的年轻人。

 

Q9:每个策展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过程来举办一场展览。你能带我们看看你的想法,从最初的想法开始,选择主题,选择艺术家直到开放日吗?

黄壹:策展人在每个时代有不同的定义,我定义的策展人就是导演的角色,集中了各个艺术家的观点,再通过展览的形式向观众表达。其实我一直对公共议题比较感兴趣,比如:玄学与科学、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商业与艺术、后人类等,对这些议题一直比较关心。我在今年的1月份做了一场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展,展览馆是上海外滩十八号美术馆。这次展览的主题是“人、科技和自然”的关系,标题是《融.光芒》;展览邀请了英国的视觉艺术家凯林.布里克先生,同时也邀请了中国跨媒体艺术家丁设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次展览?因为在发生疫情之前,我一直认为现在已经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了,东西方的文化也在逐渐的融合,慢慢形成了所谓的“国际文化”,双方是了解彼此文化的。但通过疫情我发觉好像并非如此,感觉双方好像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之中,彼此并不了解。所以我想通过展览让中西方艺术家用作品做一次对话。很幸运的是这次展览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和热议,参观展览的人也络绎不决,当然展览非常成功。

Q10:毕竟,就你个人而言,艺术对你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

黄壹:艺术对我来说是感知世界的方式。它最吸引我的是可以通过各个艺术家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比如,由我担任策展人的韩国2023第十四届光州双年展-首届元宇宙展,我邀请了中国、韩国、英国、波兰、意大利及美国共二十位数字艺术家参展。这次展览的主题:2019至今:每一天。这个主题的灵感来自法国的思想家、国际情景主义代表人物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著作《景观社会》。我希望通过这个主题了解全球的地球人对这次疫情的真实看法和真实感受,我可以从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和了解事件的真相,还原真实的历史,感觉真的很酷。

 

 

三大独特专业领域课程
  • 艺术市场

    EAC艺,形于大家;术,汇于治者

    more
  • 文化产业管理

    EAC跨界血脉,打造你的文化基因

    more
  • 奢侈品管理

    EAC成就奢侈品品牌造梦者

    more
招生咨询
eac.fr.cn@chinaeac.org
[ EAC东方 ]
校区

大中华区教学管理中心总部

地址 : 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路652号 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

(地图 | 校区示意图)

电话 : 400 880 6291

邮箱 : eac.fr.cn@chinaeac.org

更多信息

沪公网安备 31010702001558号

沪ICP备16050830号-1

现在申请 在线咨询